砂滨带的发展对于支持湖泊和海洋中的特定物种至关重要。以琵琶湖为例,利用公开数据论证了河流筑坝改变了沿岸沉积物的分布,河流筑坝与小颗粒入流、富营养化加剧和赤潮发生之间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琵琶湖周围的河流上修建了许多水坝,在出水口的塞塔河上修建了新旧Araizeki水坝,限制了水流,增加了小颗粒沉积在琵琶湖底的趋势。井内(J. of Geol)日本学会,Vol. 88, No. 8, 1982, pp. 665-681)报道了濑户内海海底沉积物粒度的分布。Inouchi展示了几个以河口为中心的沉积物颗粒的扇形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河流上修建了许多水坝,比MdΦ4到6个被认为在河流中会增加,如果潮流速度超过0.5到1.0节,这些较小的颗粒就会沉积在离河口更远的地方。1975年受淤积和随后的红潮影响的濑户内海地区包括广岛湾,Hiuti< span style="font-size:14px">-nada, Harima-nada和大阪湾。这些发现以及濑户内海和琵瓦湖之间的类似模式支持了我的假设,即由于水坝建设而涌入的泥会导致富营养化和赤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