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歌scholor
  • 观点:4521

  • PDF下载:871

土壤碳:土壤碳功能及其分异研究综述

Kumari一事*和Anshumali

DOI:http://dx.doi.org/10.12944/CWE.11.1.22

大气碳储层受岩性碳储层变化的影响较大。土壤碳库受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环境过程相互作用的强烈影响。在地方尺度上,土地利用和土壤管理对土壤碳库也有显著影响。土壤碳是土壤质量和农业活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因为它影响其他土壤特征。不同的分馏过程通常根据土壤有机质(SOM)池大小、化学性质和周转率来描述。土壤碳分离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及其顺序组合。根据土壤团聚体大小、密度和磁性进行土壤碳分离称为物理分离,而其溶解度、氧化性、水解性则用于化学分馏。碳分馏是观察土壤不同不稳定、难固性和总碳库变化的有效工具。因此,有助于当地人根据经济生产力和土壤质量,采取适合特定土壤类型的适当管理措施。


聚合;分离;管理实践;土壤有机碳

复制下面引用这篇文章:

Priyanka K, Anshumali。土壤碳:土壤碳功能及其分异研究综述当代世界环境2016;11(1)DOI:http://dx.doi.org/10.12944/CWE.11.1.22

复制以下内容引用此URL:

Priyanka K, Anshumali。土壤碳:土壤碳功能及其分异研究综述生态学报,2016;11(1)。可以从://www.a-i-l-s-a.com/?p=13580


下载文章(pdf)
引用管理器
发布历史


文章发表历史

收到: 2015-12-11
接受: 2016-02-09

介绍

碳在土壤中的储存主要有土壤无机碳和土壤有机碳两种形式。土壤中无机碳的来源要么是母质岩石物质,要么是碳酸盐的溶蚀沉淀。由于活性较低,碳化硅的周转时间相对较长,但在微生物活性高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迅速重新分配1、2土壤中的有机碳是植物和动物的残留物。土壤碳的范围从新沉积的植物碎屑到高度抗性的形式,如腐殖质。土壤碳参与养分循环、粮食产量和其他各种土壤功能3、4、5、6、7、8.土壤有机质的周转率影响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转化和土壤结构的稳定性9.SOM根据其周转率和监管要素分为不同的组10.颗粒有机碳、潜在矿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KMnO4可氧化碳等具有较高周转率的碳组分比总有机碳更能预测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11、12、13所示.根据土壤有机碳的保护覆盖度,将土壤有机碳分为受保护(物理和生化保护)有机碳和未受保护有机碳14.SOM是一种在养分含量上存在差异的物质混合物,由于其周转时间的不断变化,也体现出了动态性15.SOM是许多碳库的集合,其分解速率从一年(非常活跃)到数千年(稳定)不等。16、17.不稳定的土壤有机碳组分,相对于顽固性有机碳组分,分解相对容易,周转率更高18.它们不仅参与氮、磷、硫等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转化,还有助于土壤结构和稳定19.不稳定有机碳组分对环境或污染变化的反应比顽固性有机碳组分更快,因此是土壤质量的主要指标20日,21日,22

土壤碳分馏

土壤碳分馏是将土壤有机质根据其固有性质分离成不同的库1、23.碳组分具有较大的周转率,是土壤质量动态的快速敏感指标24日,21日,18岁.有机碳作为土壤质量变化的敏感指标,其主要缺陷在于其检测能力,即土壤有机碳随控制因素波动而变化,这是由于土壤中已经存在大量稳定的有机碳,且周转时间较长11.利用碳的子部分或组分作为敏感性指标,使土壤碳库对估计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碳的影响非常有用25日,26日,27日

每个有机碳组分在大小、组成、理化性质和分解速率上可能不同。土壤的小气候,如土壤类型、水分有效性和管理措施可以影响不同组分中碳储量的数量、相对稳定性和生物有效性。土壤碳分馏提供了植物功能的概述,具有控制凋落物整体质量和数量的特性。土壤碳组成和周转受土地管理、生物和非生物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相关速率的影响。离散组分的固有性质,它们在土壤基质中的稳定程度和位置也影响特定SOM组分的组成。土壤碳分馏有助于评估土壤对气候变化的二氧化碳释放和碳储存能力。根据不同的管理实践,具有快速变化能力的不同土壤碳组分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确定优化的农业管理实践,从而提高土壤碳的质量和数量。

不同大小团聚体的碳库

不同的碳库对聚集的影响不同,SOM也受到聚集周转率的影响28、29、30、31日.因此,团聚体中的C含量与其粒径是相互依赖的。土壤团聚体中的碳库为研究不同团聚体粒径组分的碳分解和碳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适当的管理措施有助于保护土壤团聚体中的碳库。C组分在土壤团聚体粒度组分中的分布是可变的32、33.根据周转时间,将C池分为Active、Slow和Intermediate池。活跃池随季节变化并影响聚合34、35.土壤碳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变,因为它们的体积很大36.颗粒有机碳在土壤碳动态中反映为过渡池,并作为微生物活动的基质28日,36岁,29岁

土壤有机碳作为土壤质量的指标

有机碳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组分提供了相对于土壤总碳的有机碳动态变化的敏感指示。土壤生物质量可以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敏感指标,包括响应可持续管理实践的土壤固碳37.碳动态还取决于微生物种群、植物的内在特性和营养物质的可用性38.土壤微生物有形地将土壤颗粒组织在一起,丰富土壤团块,保护宏观团聚体中的碳39、40.土壤有机质在团聚体中受到物理保护41团聚体对微生物群落结构、气体交换、水分维持和养分循环有重要影响42.土壤结构由自由初级颗粒(砂、粉和粘土)、微团聚体和作为团聚体物理单位的宏观团聚体组成。它们聚集的结合力主要是微生物和植物衍生的碳水化合物与不同的金属和化合物的结合43.有机碳的增加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新鲜残渣是土壤聚集的基础,为微生物活动提供C源,并产生结块剂作为副产品。微观种群及其功能在不同大小的集合分数中波动44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和微生物尺度上的活动变化很大,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的结合也报告了土壤团聚体中碳库的长期变化45.土壤团聚体影响碳的保存和矿化43.大团聚体是大于250微米的组分,由有机残留物和涂有粘土基质的粗砂组成。这些大聚集体被许多微生物定植46.宏观团聚体有机质含量随栽培而降低47长期种植导致土壤有机质减少,导致宏观团聚体减少,而微观团聚体相对不受影响48.宏观团聚体比微团聚体含有更多的有机碳、氮和磷。微团聚体(20至250微米大小的组分)是土壤结构的组成部分,并结合形成大团聚体。土壤中微团聚体的有机质浓度明显低于大团聚体。微团聚体中氮、磷含量高于碳。微团聚体中有机质含量丰富,有机质被高度加工、腐殖化、老化、被动和顽固49岁,50岁,51

管理实践对SOC池的影响

在不同管理的生态系统中,土壤性质差异很大,导致土壤功能的变化52、53、54 55.土壤管理不当导致土壤侵蚀、有机质和其他营养物质枯竭,从而造成永久性土壤贫瘠和效率损失56、57

为了实现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可持续增长,良好的管理做法至关重要40.管理实践的变化会导致土壤碳的质量和数量的变化58岁的59.传统的管理方法包括翻耕、凿子翻耕和多次翻耕。传统耕作法将残茬纳入土壤,从而增加了土壤与残茬的接触,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快速分解60.土壤残留物的掺入使土壤湿度和温度达到最佳水平,微生物种群丰富,土壤结构更健康,土壤质量显著提高,从而减少了碳的降解61.土壤生物、化学和物理质量在一定时期内,免耕提高,常规耕作降低62, 63, 64, 65, 66, 67.根据Lee等人的研究,耕作可以物理地破坏土壤团聚体并降低其稳定性68.保护管理措施包括将植物生物量的残留物放置在不间断的表面上,这大大提高了土壤团聚体中碳的积累。在许多传统耕作系统中,增加耕作强度会减少总碳,特别是活性碳,并通过破坏土壤团聚体和使团聚体保护C暴露于微生物攻击而增加碳的分解代谢69.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提供了土壤固碳的机会,更有利的植物生长环境和土壤健康改善70.保护性耕作可防止土壤有机碳的流失71年,72年在保育和传统管理方法中,保育管理方法较能随时间发展土壤品质特性。免耕大大提高了不同大小土壤的长期碳保持能力73年,74年

有机碳在土壤生产力中的作用

土壤具有养分的更新和积累能力及其动力学。农业生态系统的效率取决于其生产力。SOM支持陆地系统的生态系统功能。停留时间较长的顽固性物质明显涉及土壤中的主要池。SOC具有控制水和空气运动的能力。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的生物和物理状态密切相关。土壤的理化反应性也受有机碳的影响。土壤碳在调节生态系统服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系统会影响土壤的所有内部和相互关联的特性75.获得各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土壤管理实践需要采取保持和提高土壤碳的果断行动。需要采取综合政策和奖励措施,以限制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土壤碳损失,这些管理不善导致温室气体的损失和排放到大气中76.土壤易受碳损失的影响,由于土地利用变化或不可持续的管理做法导致土壤加速退化,导致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77.土壤中的微生物产生某些物质,作为土壤颗粒的结合物质78.这些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碳的仓库,也有助于土壤碳的稳定。土壤碳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植物养分吸收至关重要7、8.如果更多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储存在土壤中,就会导致大气中碳的减少,这意味着温室气体的减少和全球变暖。碳作为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的储存称为“土壤固碳”。

提高或维持高水平SOM的优势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生产力的主要伴生物。它为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储备和排放养分,刺激土壤结构,土壤健康,并作为有害物质的缓冲。有机物质中的碳增加了土壤的抗旱性、结构稳定性和保护土壤免受土壤侵蚀79土壤有机质是营养物质的储存库,是对抗有害物质的缓冲剂。土壤有机质对作物生产力和土壤微生物的增殖至关重要,通过提供食物和基质来促进结构、物理和生物健康80通过采取各种管理措施来增加土壤的碳含量,可以观察到生产力的直接提高81土壤的储存能力是有限的;含碳量有限的土壤具有捕获和储存碳的潜力。土壤有机碳对土壤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土壤中的有机碳在为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使植物更健康,提高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由于其海绵性质,在干旱时期起着储水的作用。

结论

土壤管理措施影响土壤碳库。可以采用各种管理措施,如添加适当的肥料、免耕和作物轮作,通过增加碳输入来提高土壤生产力。土壤碳分馏有助于预测大气中微量气体的排放和岩石圈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馏过程可用于测定不同土壤系统碳的状态和变化速率。为了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可以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对大量增长的人口来说,管理和改善土壤质量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们保守地依赖土壤资源来不断提供食物和纤维。有必要让农民了解农业中土壤碳的事实,以便他们能够做出适当的决定,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同时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和肥力。

致谢

这组作者感谢印度政府人力资源发展部资助了这项研究工作。我们还感谢丹巴德印度矿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为开展实地监测和实验室分析提供了后勤支助。

参考文献

  1. 阿蒙森,R.,《土壤中的碳收支》。地球与行星科学年度评论,29(1): 535-62 (2001)
  2. 王玉林,王玉林,郭德杰,鲍曼,等。土壤和古土壤碳同位素的生态和古生态指标。自然,341: 138-139 (1989)
  3. Bhattacharyya, R., Kundu, S., Prakash, V.,& Gupta, H. S.,印度喜马拉雅地区旱作大豆-小麦系统中矿肥和有机肥联合施用的可持续性。j·阿格龙。, 28岁(1): 33-46 (2008)
  4. 巴塔查里亚,R,昆都,S。,Prakash, V.,& Gupta, H. S., Long term effects of fertilization on carbon and nitrogen sequestration and aggregate associated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Indian sub-Himalayas.86年自行车Agroecosyst。: 1-16 (2010)
  5. Manna, M. C, Swarup, A., Wanjari, R. H., Mishra, B., and shahi, D. K.,长期施肥,粪肥和石灰对土壤有机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土壤耕作研究,1994(2): 397-409 (2007)
  6. 李建军,李建军,李建军,等。长期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对玉米-小麦系统土壤有机碳和物理特性的影响。土壤耕作研究,101(1-2): 31-36 (2008)
  7. Krishan, G, Srivastav, S.K., Kumar, S., Saha, S.K.和dadhwal, v.k.,用Walkley和Black技术量化土壤有机碳的低估——以喜马拉雅和印度中部土壤为例。当前的科学96(8), 1133-1136 (2009)
  8. Velmurugan, A, Krishan, G, Dadhwal, v.k., Kumar, S, Swarnam, T.P.和saha, s.k.,在历史和当前数据中协调土壤有机碳估算。当前的科学97(4): 554-558 (2009)
  9. Lagomarsino, A, Moscatelli, M. C, Tizio, D. A, Mancinelli, R., Grego, S., and marinari, S.,土壤生化指标作为评估农业管理对地中海环境中有机碳变化的短期影响的工具。印度的。9:518 - 527 (2009)
  10. Cambardella, C. A.和Elliott, E. T.,草地耕作序列中颗粒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土壤科学。Soc。点。J。,56(3): 777-783 (1992)
  11. 吴,J, &Brookes, P. C.,草地土壤风干和再湿引起的微生物生物量和有机质的比例矿化。土壤与生物化学,2014: 507-515 (2005)
  12. Campbell, c.a., Janzen, h.h., &Juma, n.g.,《加拿大大草原土壤质量的案例研究:长期田间试验》。土壤科学。, 25: 351-397 (1997)
  13. 李志强,李志强,李志强,等。基于土壤氧化程度的土壤碳组分及其在农业系统碳管理指标中的应用。j·阿格利司。Res, 46(7): 1459-1466 (1995)
  14. 6, J., Callewaert, P., Lenders, S. D., Gryze, S., Morris, S. J., Gregorich, E. G., Paul, E. A., and paustian, K.,通过物理分步测量和理解造林土壤中的碳储量。土壤科学。Soc。点。66年J。(6): 1981-1987 (2002)
  15. 土壤中有机质的保留。生物地球化学、5(1): 35-70 (1988)
  16. 坎贝尔,c.a.,保罗,e.a.,雷尼,d.a.,和麦卡勒姆,k.j.,《碳测年法在土壤腐殖质研究中的适用性》。土壤科学,2004(3): 217-24 (1967)
  17. 谢艳萍,农田土壤稳定有机碳库大小与平均年龄。美国土壤科学学会学报,56;460 - 464 (1992)
  18. Lauchlan, k.k., &Hobbie, s.e.,活性土壤有机质分馏技术的比较。土壤科学。Soc。点。J。,68:1616 - 1625 (2004)
  19. Lagomarsino, A., Grego, S., Marhan, S., Moscatelli, M. C., and kandeler, E.,土壤管理对地中海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微€尺度丰度和功能的影响。土壤学报,30 (2)(1): 2-12 (2009)
  20. 李海涛,李海涛。土壤活性有机质与土壤有机质质量的关系。土壤与生物化学,2011 (2)(2): 211-19 (2000)
  21. Ghani, A., Dexter, M., &Perrott, K. W.,《土壤热水可提取碳:测定施肥、放牧和耕作影响的敏感测量》。土壤与生物化学,2014(9): 1231 - 43 (2003)
  2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以前,以后和过去。在《超越生物质》中。K Ritz, J Dighton, KE Giller, ed。, 3-20(1994)。
  23. Denef, K, Plante, A. F, & Six, J.,土壤有机质的表征,In: W. L. Kutsch, M. Bahn和A. Heinemeyer,主编。土壤碳动力学:一种综合方法,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 91-126 (2009)
  24.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前、后、后》。:丽思卡尔顿酒店约翰威利父子公司,奇切斯特,英国,3-20 (1994)
  25. Galdos, m.v., Cerri, c.c.和Cerri, c.e.p.,巴西燃烧和未燃烧甘蔗下的土壤碳储量。Geoderma中文信息学报,53:347-352 (2009)
  26. Graham, M. H., &Haynes, R. J.,焚烧和垃圾滞留条件下甘蔗行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大小、活性和代谢多样性。土壤生物。物化学。38岁: 21-31 (2006)
  27. J. O. Skjemstad, J. A. Taylor, J. A. Janik, L. J. and marvanek, S. P.,长期甘蔗单一栽培土壤有机碳动态。土壤学报,37: 151-164 (1999)
  28. Beare, M. H., Hendrix, P. F., Cabrera, M. L., & Coleman, D.,《常规和免耕土壤中聚合体保护和不保护的有机物质库》。美国土壤科学学会学报58(3): 787-795 (1994)
  29. 6, J.,艾略特,E. T.,和K. paustian, K.,常规和免耕系统下团聚体和土壤有机质动态。美国土壤科学学会学报63(5): 1350-1358 (1999)
  30. 杨建军,李建军,李建军,李建军。根系碳源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美国土壤科学学会学报64(1): 201-207 (2000)
  31. 李建军,李建军,李建军,李建军。土壤有机质积累与土壤团聚体的关系。美国土壤科学学会学报62: 1367-77 (1998)
  32. Sainju, u.m., Terrill, t.h., Gelaye,S。,&Singh, B. P.,Soil aggregation and carbon and nitrogen pools under rhizoma peanut and perennial weeds.土壤科学。Soc。点。67年J。: 146-155 (2003a)
  33. Sainju, U. M., Whitehead, W. F.,&Singh, B. P.,覆盖作物和氮肥对土壤团聚体和碳氮库的影响。J.土壤科学。, 83年: 155-165 (2003b)
  34. 陈建军,陈建军,陈建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水稳性团聚体的矿化碳。美国土壤科学学会学报61(4): 1090-1097 (1997)
  35. Jastrow, J. D, Miller, R. M,&Lussenhop, J.,恢复草原土壤团聚体稳定的相互作用生物机制的贡献。土壤生物化学,30.(7): 905-916 (1998)
  36. 陈志强,陈志强,陈志强,等。不同土壤结构对土壤碳氮矿化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土壤生物学与生物化学31(8): 1083-1090 (1999)
  37. 马茂德,陈建民,陈建民,陈建民。长期免耕与传统耕作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土壤与耕作研究131: 28-35 (2013)
  38. M. Breulmanna, M. Masyutenko, N. P., Kogutc, B. M., Schrolld, R., Dörflerd, U., franois Buscote, F.,&Schulz, F.,草地生态系统不同粒径和密度土壤有机质组分碳的短期生物有效性。《整体环境科学》,497-498: 29-37 (2014)
  39. 甘乃迪,a.c.,和帕潘迪克,r.i.,土壤质量的微生物特征。水土保持学报50(3): 243-248 (1995)
  40. Aziz, I., Mahmood, T., Raut, Y., Lewis, W., Islam, R., and weil, R. R.,《活性有机质作为田间土壤质量的简单测量方法》。见:ASA国际会议,匹兹堡,宾夕法尼亚州(2009)
  41. 李建军,李建军,李建军。土壤有机质与水分稳定性团聚体研究。土壤科学杂志33(2): 141-163 (1982)
  42. 李建平,李建平,李建平,李建平。土壤团聚体中氧分布和反硝化速率的直接测量。美国土壤科学学会期刊49(3): 645-651 (1985)
  43. 6, J., Paustian, K., Elliott, E.T.和Combrink, C.,土壤结构和有机质。美国土壤科学学会学报64(2), 681 - 689 (2000)
  44. 艾略特,e.t.,《原生和栽培土壤的团聚结构和碳、氮、磷》。美国土壤科学学会学报50(3), 627-633 (1986)
  45. Groenigen, V., k.j., Harris, D., Horwath, w.r., Hartwig, U.A.和Van Kessel, C.,大气CO2升高后8年牧草土壤团聚体中13C和15N的连接固存。全球变化生物学8(11), 1094-1108 (2002)
  46. Bach, E. M,& Kirsten, S. H,土壤团聚体分离方法影响团聚体内胞外酶活性的测量。土壤与生物化学,2009 (2): 54 - 62 (2014)
  47. Tisdall, j.m., & Oades, j.m.,《作物轮作对红褐色土壤中植物聚集的影响》。土壤学报,2008: 423- 433 (1980a)
  48. 《黑麦草对稳定红褐色土壤团聚体的管理》。土壤学报,2008: 415-422 (1980)
  49. 保罗,e.a.,《土壤有机质动力学》。植物土壤,76: 275-285 (1984)
  50. 张志强,陈志强,陈志强,陈志强,陈志强,陈志强。半干旱农业生态系统中有机质形成和矿化的模拟。p . 533 - 550。参见:r.r.l owrance等(编)。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规范。酒吧。23号。乔治亚大学出版社,雅典(1983)
  51. Van Veen, j.a.,和Paul, e.a.,草地土壤的有机碳动态。1.背景资料和计算机模拟。J.土壤科学。, 61年: 185-201 (1981)
  52. Islam, K. R., & Weil, R. R.,土地利用对孟加拉国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质量的影响。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79(1): 9-16 (2000)
  53. Wolfarth, F., Schrader, S., Oldenburg, E., Weinert, J., &Brunotte, J.,蚯蚓促进田间条件下小麦秸秆镰刀菌生物量和脱氧雪腐镰刀菌醇含量的减少。土壤生物学与生物化学43(9): 1858-1865 (2011)
  54. Celik, I., Barut, Z.B., Ortas, I., Gok, M., Demirbas, A., Tulun, Y.和akpinar, C.,在半干旱的地中海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国际植物生产杂志,5(3): 237-254 (2011)
  55. 丁文霞,洪岩,蔡振成,蔡志超,尿素酶和硝化抑制剂对华北平原潮土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土壤生物学和肥力47(1): 91-99 (2011)
  56. Ramos, M. E, Robles, A. B., Sánchez-Navarro, A., & González-Rebollar, J. L.,半干旱环境下旱作果园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的响应。土壤与耕作研究112(1): 85-91 (2011)
  57. Krishan, G., Kushwaha, S.P.S.和velmurugan, A.,河流上游流域的土地退化制图。印度遥感学会杂志37(1): 119-128 (2009)
  58. Cambardella, C. A.和Elliott, E. T.,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土壤团聚体的碳氮分布。美国土壤科学学会学报57(4): 1071-1076 (1993)
  59. Schulz, E.,场地条件和管理对不同土壤有机质(SOM)库的影响。农学与土壤科学文献50(1): 33-47 (2004)
  60. Campbell, c.a., McConkey, b.g., Zentner, r.p., Selles, F., & Curtin, D.,耕作和作物轮作对萨斯喀彻温省西南部粗糙结构典型haploborrol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影响。土壤与耕作研究37(1): 3-14 (1996)
  61. 郭志强,郭志强,郭志强,郭志强。作物残茬在有机农业中的作用。林业年鉴,14(2): 355-359 (2006)
  62. madjon, E., Murillo, J. m ., Moreno, F., Lopez, m.v., Alvaro-Fuentes, J., and cantero,长期保护性耕作对西班牙地中海地区土壤生化特性的影响。土壤与耕作研究,2006: 55-62 (2009)
  63. Naudin, K., Goze, E., Balarabe, O., Giller, K., and Scope, E.,《喀麦隆北部免耕和覆盖对棉花生产的影响:多地点农场评估》。土壤与耕作,2008: 68-76 (2010)
  64. dr ., R., Friedrich, T., Kassam, K., &Hongwen, L.,世界上采用免耕农业的现状及其一些主要好处。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3(1): 1-25 (2010)
  65. Moussa-Machraoui, S, Errouissi, F., Ben-Hammouda, M., Nouira, S.,在突尼斯西北部地中海半干旱条件下,传统和免耕管理对某些土壤特性的比较效应。土壤与耕作研究,2006: 247-253 (2010)
  66. 土壤中碳的积累。西班牙卡斯蒂利亚-莱昂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和轮作十年研究土壤与耕作研究,2006: 64-70 (2010)
  67. Alvaro-Fuentes, J. Joaquın Morell, F., Plaza-Bonilla, D., Arrue, J., and cantero - martinez, C.,模拟耕作和氮肥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土壤与耕作研究,2012: 32-39 (2012)
  68. Lee, J, Hopmans, J. W, Rolston, D. E, Baer, S. G, & Six, J.,测定土壤碳储量变化:简单的体积密度校正失败。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134(3): 251-256 (2009)
  69. 米哈,M. M.和Rice, C. W.,耕作和肥料对土壤和团聚体相关碳氮的影响。美国土壤科学学会学报68(3): 809-816 (2004)
  70. Awale, R., Chatterjee, A., and弗兰岑耕作方式和氮肥对北达科他州粉质粘土部分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土壤与耕作研究,2014: 213-222 (2013)
  71. 李建军,李建军,李建军,等。耕作方式对土壤碳分布的影响[J] .(主编),土壤碳固存管理。刘易斯出版社,CRC出版社,博卡拉顿,纽约, 83-91 (1998)
  72. 郝沃森,a.d., Weinhold, b.j.,和Black, a.l.,耕作、氮和种植系统对土壤碳固存的影响。美国土壤科学学会学报,66;906 - 912 (2002)
  73. 单华,闫妮,孙文毅,吴仁,李伟,赵伟,等。免耕对东北玉米连作系统土壤有机碳组分的长期影响。中国土壤科学学会,2009(3): 285-292 (2010)
  74. 埃尔科萨,T.,耕作对埃塞俄比亚中部高地土壤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非洲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5(12): 008-1016 (2011)
  75. 李志强,李志强,李志强,李志强。免耕对土壤有机质、pH值、阳离子交换容量和养分分布的影响。土壤与耕作研究,1994: 295-304 (2007)
  76. Paustian, k.a.o.j.h., andrn, O., Janzen, h.h., Lal, R., Smith, P., Tian, G., Tiessen, H., Noordwijk, M.V.和Woomer, p.l.,农业土壤作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汇。土壤利用与管理13(4), 230-244 (1997)
  77. 管理土壤和生态系统,减少人为碳排放,促进全球粮食安全。生物科学60(9): 708-721 (2010)
  78. 郭志强,郭志强,郭志强,等。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意义及其相关性。林业年鉴农业学报,15 (1):154-156 (2007)
  79. 《土壤结构与管理:综述》。Geoderma124(1), 3-22 (2005)
  80. 沃尔,D.H.和摩尔,j.c.,地下相互作用:土壤生物多样性,互惠主义和生态系统过程。生物科学49(2), 109-117 (1999)
  81. 植物综合营养系统(IPNS)——一种可持续农业资源管理的实践。印度环境与生态规划杂志,15(1-2): 15-28 (2008)